美容醫學盛行,許多人明白有些問題保養品不能改善,雷射卻可以。但是大家對於了雷射的評價、印象,卻不一定是好的。使有所聞的「打雷射導致反黑」「打雷射導致臉更花」這些負面新聞,不禁令人懷疑,到底是誰的問題?是醫師的問題還是機器的問題?又如何避免類似不愉快的結果?

 

雷射沒有錯,很多時候錯的是使用雷射的方式

雷射術後最常聽到的副作用,不外乎就是反黑(PIH),看起來好像斑點更深了!臨床上會有兩種情況:

          • 深層斑(如太田母斑、顴骨母斑)被雷射能量擊散,散開的黑色素碎片會往較表淺處移動,此時視覺上會覺得「看起來好像斑點更嚴重、更深了」。但這只是過渡期,待吞噬細胞將這些色素碎片代謝、清除,情況就會好轉,因此在深層斑的治療上,剛開始幾次治療會覺得效果似乎沒有期待中高,但是隨著時間與治療次數,效果會越來越明顯。
          • 另一種就是因為雷射的熱效應強、殘留多(較多時後發生在傳統奈秒雷射),皮膚產生發炎反應,當炎性反應消失時,死亡的發炎細胞及紅血球中的鐵色素會形成色素堆積於真皮處。而此種反黑在我們亞洲人(有色人種)相當明顯。黑色素細胞因炎性反應變大,而釋放更多黑色素,造成所謂「發炎性色素沉著」。

 

其實有個觀念我們可以重新釐清,很多人以為「XX雷射打完後反黑」「XX雷射打完後竟成花花臉」,很多人以為是儀器不好,但應該更正為「絕大部分的時候,是操作儀器不恰當所造成」。例如雷射能量過強、治療間隔過短、不適合以雷射治療的問題卻以雷射治療….等等,因此在前端的評估、以及對於雷射儀器的熟悉程度,甚至是在雷射施打過程中,能否觀察皮膚的反應,立即地做出相對應的能量調整,都是關鍵。

 

術前評估、諮詢是重點

術前的病灶的判斷,合併膚質的診斷非常重要,例如顴骨母斑、混合斑、肝斑、酒糟、敏感肌,這些問題的治療方式都不同。有些人甚至是混合的情況,使用的雷射,治療方式都會不同。舉例如果是肝斑混和曬斑,肝斑基本上不能以一般的雷射治療,但是曬斑的治療方式卻是雷射,若評估錯誤,全臉就是以雷射治療,那麼術後反黑是必然的。而皮膚科醫師所受過的專業訓練,如皮膚病理學、皮膚診斷學、皮膚生理學、皮膚治療學…等,是全面且紮實的,在評估上更精準,可以理解各種病症的相對應治療方式。

 

雷射治療能量的調整

雷射治療時,即使是同一種問題、同一種能量,每個人皮膚的反應也會不一樣。醫師要依據膚質,以及雷射過程中的反應,隨時調整能量。且能量過高,皮膚會受傷、反黑;能量過低,效果減少….要如何精準地掌握能量,在安全、極少副作用發生的情況下,達到最接近期待的效果,一直是雷射治療的一大挑戰。

 

術後照護是重點

皮膚科醫師本業就是照護每個人皮膚的健康、穩定狀態。雷射術後,包含術後保養品選用、鎮定藥膏使用,甚至是其他輔佐的療程,都有準備好完整的方案。

 

副作用的處理

雷射屬於治療行為,而只要是治療,就一定的機率發生副作用,因為每個人的身體反應都是不一樣且無法預測的,不可能保證絕對無副作用。皮膚科醫師的工作,除了教選好儀器、恰當的使用儀器,使副作用發生的機率降到最低之外,若萬一發生副作用,皮膚科醫師更具備「即時正確處理」的專業。

皮膚科專業結合美容醫學,提供全方位的皮膚照護是目前的趨勢;將皮膚照護融入生活,讓容光煥發,成為你的日常生活風格,是目標,也是對於美容醫學的期待與願景。